台大醫網 NO.193

17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覺提醒-根據孩子的能力,與之共同製 作分類標籤,學齡前的兒童善用圖卡、 照片等圖像化的提示,學齡的孩子則可 直接使用文字標籤。(C)收納-將玩 具根據討論的方式,放進分類好的箱子 裡。(D)回顧-帶領孩子回顧收納玩具 的好處,並強調此行為的「動機」,不僅 利己也利他;也就是說,把玩具收好, 可以幫助自己更快找到玩具,以及和家 人共同享有整齊的空間。 養成自律過程-強調行為動機 抓緊孩子自發完成工作任務的時 機,用力強調其行為背後的正向動機。 除了上述收玩具的例子,家長不妨再次 思考,我們期待孩子的生活規範中,背 後的目的及意義是什麼?例如:希望孩 子不要挑食,多吃蔬菜;當孩子勇敢嘗 試了一口他不喜歡的蔬菜之後,如果家 長的反應是「對嘛,你明明可以,幹嘛 不吃」,反而忽略了孩子的努力,此時可 以用力強調的動機「你為了健康,勇敢 地吃了蔬菜,我好佩服你!」或是,希 望孩子好好完成作業,當孩子完成作業 後,可以強調「你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 學得更紮實,每天努力的練習,又辛苦 又不容易喔!」。 此舉的好處,是讓孩子知道自己行 動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當孩子意識到 自己的努力被看見,而且這樣的努力有 著利己利他的正向後果,相信一定更有 動力持續下去。 建立自律的過程還要多久? 大家或許聽過一個都市傳說「21天 養成新習慣」。回顧這個說法的源頭, 是一位整形外科醫師的臨床觀察,他發 現截肢、整形等病人平均需要三週的時 間,適應及習慣自己的身體變化;卻因 此演變成養成習慣只要21天,不僅誤會 很大,也讓要養成新習慣的人壓力很大。 日後,Lally等學者的研究發現,習 慣的養成取決於這個目標的難易程度, 以及每個人不同的性格,每一天執行的 情境下,形成新的習慣「平均需要66 天」,而依據習慣大小從18天到254天 不等。 因此,家長必須拋棄「為什麼我 講了十幾次他都還不會」的信念。無論 講了幾次,孩子沒有做就等於零經驗, 因此在成長過程中的陪伴與實作經驗就 顯得十分重要,也會形塑孩子的大腦結 構。除此之外,Lally等學者也發現,過 程中有幾次沒做到、做不好,並不會打 斷形成習慣的歷程。我們和孩子都不是 機器,難保不會出錯,因此允許自己和 孩子偶有失誤、做不完整,然後一起看 看哪裡做得好、哪裡可以改進;避免太 快陷入「肯定是孩子懶惰、一定是我不 會教」等自我評價、攻擊和詆毀,不利 於親子關係的想法。相信持續的陪伴、 嘗試、透過學習累積經驗,都能發現孩 子的進步。 祝福每一位愛孩子的家長,在陪伴 孩子的過程中,能夠更有彈性的調整自 己和孩子相處的方式,即便無法自律也 沒關係,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孩子的性格 特質更有利於彼此互相陪伴,走更長遠 的路。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