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92

vol.192 . 2021 . 11 月 8 發燒話題 防性」地將乳房、卵巢切除嗎?小孩要 不要驗?產檢時要不要驗?如同上述舞 蹈症案例,許多人是因為家族中某人被 檢測出來後,透過醫院邀請參與基因研 究的方式而檢測出來的。這也是研究人 員必須事先跟參與者詳細諮詢的原因, 因為一旦檢測結果出來,很可能會對當 事人與家人帶來重大影響。 基因科技正在快速發展,個人的「全 基因掃描」也日漸普及。新科技帶來了 新的研究可能性,也產生了新的研究倫 理問題;舉例來說,傳統檢體可以「去 識別」處理以保護隱私,但是檢體經過 「基因分析」後還可能「匿名」嗎?就像 DNA 圖譜會拿來偵辦犯罪,如果每個人 的基因圖譜都是獨一無二的,那麼「基 因檢體」要如何「隱私」?將會是基因 研究領域的挑戰。 案例四:AI、機器人 跟基因研究一樣,近幾年因為科 技躍進而蓬勃發展的,還有人工智慧與 機器人相關的研究。人工智慧讓電腦功 能變得更強大,因此有許多研究團隊投 入,希望發展出可以提升醫療服務效能 的 AI 科技,例如協助醫師診斷、動手 術、急診人潮預測、分流、感染控制、 配藥等。此外,當 AI 與機器人結合,各 種照護機器人也陸續被研發,例如幫忙 移動病人、協助餵食、移動式可互動的 居家監控設備等,也有愈來愈多外型可 愛又療癒的陪伴型機器人(或機器動物) 問世。 如果有一天像哆啦 A 夢的機器人成 為居家常見的陪伴者或照顧者,那將是 多麼有趣與耐人尋味的未來;但就像前 面的例子,新的科技改變了人與科技的 互動關係,因此也會衍生新的研究倫理 問題。 研究者一開始設計機器人的目的 通常是想改善某個照護難題,例如透過 機器幫忙抬(抱)人,減輕照顧者的下 背痛、運動傷害、工作壓力等問題;如 果被照顧的人可以自己操作機器,例如 上廁所可以不用依賴他人,對雙方都可 帶來好處。不過,如果把機器輔助用得 太機械化、沒感情,被搬動的人可能會 覺得自己像「物品」被搬來搬去,沒有 被尊重;同樣地,讓被照顧者可以自己 操作是很好,但是否可能增加受傷的風 險,也必須謹慎考量。另外,以 AI 進 行醫學研究通常需要用到大量的醫療資 料,當資料量龐大時,隱私保護也面臨 新挑戰。 AI 與機器人在未來可能會取代 某些人力或帶來醫療服務的變革,若允 許 AI 取代人力,也會有各種價值判斷的 難題。新科技會對人類、科技、社會的 互動關係產生影響,而新的倫理議題又 可能隨三者的互動而改變,使得 AI 研究 倫理更具挑戰性。 以上共提出四個研究倫理主題,讀 者應能體會「研究倫理」的多樣化與複 雜性,也瞭解「研究倫理委員會」在醫 學研究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