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92
7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案例三:基因研究 近年來基因科技獲得重大突破,使 得基因研究越發熱絡,許多科學團隊都 投入大量心力,希望找出與疾病有關的 基因、甚至進行基因編輯與治療。然而 跟一般檢體研究比較起來,基因研究比 較敏感;一般檢體的檢驗報告只會看出 個人的身體狀況,例如肝腎功能等,檢 查結果只與個人有關,但是一份基因檢 測報告,因為基因具有遺傳的特性,很 可能影響到整個家庭、甚至家族,不再 只是個人隱私的問題。所以臨床上,不 論是為了診斷或是研究,進行基因檢前 應該先由醫師對病人進行諮詢,確保病 人瞭解為何要做基因檢測、跟一般檢查 有何不同、可能涉及哪些資訊被揭露, 包括疾病基因、血緣關係、可能會有意 外發現等。因為是相對複雜的問題,檢 測前需要花時間好好討論,讓病人可以 思考清楚後再決定是否受檢,當結果出 來的時候,也應安排遺傳諮詢來說明與 討論。 當檢測結果可能會對家族裡的其他 人有影響時,應不應該告知其他家人? 舉例來說,如果病人發現自己帶有某個 顯性遺傳疾病基因,顯性表示會發病, 要不要追溯基因從何而來?要不要讓家 裡小孩知道?其他親人與小孩要不要做 檢查?有成家準備者是否要向另一半坦 白家族的特殊遺傳基因?⋯,這些都不 容易的問題,做與不做、說與不說,都 可能會對自己與家人帶來責任與衝擊, 影響家族成員間的感情。 例如較罕見的亨丁頓舞蹈症,雖然 是顯性遺傳,病人發病年齡約在 35 ∼ 44 歲間,開始神經退化、舞蹈症、心智 退化,大多於 55 歲前後過逝。當家族裡 有人發病時,父母很可能就會面臨這個 難題:是否該幫小孩做檢測?如果檢查 出確定帶有基因要告訴他嗎?或者應該 等他成年後自己決定?孩子的檢測結果 會不會影響父母對待他的態度? 臨床上曾遇過這樣的例子,一個帶 有小腦萎縮症遺傳基因的家族,最初是 在一位伯伯身上發現,後來整個家族都 來做研究,某位爸爸也帶小孩來要做基 因檢測,醫師很小心地問:「如果孩子做 了帶有這個基因的話怎麼辦?」這位爸 爸說:「我們也不是有錢人家,如果真的 有了,也沒錢照顧,可能就在大陸找間 廟把小孩送去當小和尚,因為家裡經濟 狀況只夠栽培健康的小孩。」這樣的回 覆讓研究人員感到吃驚,但從這個案例 或許就能體會,為何基因研究屬於敏感 的研究。 另一個例子則是女星安潔莉娜裘 莉,她因為家族帶有乳癌基因、自己也 檢測出陽性,決定在癌症還沒發生之 前,先把乳房、卵巢都切除。這種基因 跟上面的亨丁頓舞蹈症基因不一樣,帶 因者終生雖有七八成機會發病、但也有 可能不發病,以現今科技而言,乳癌若 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不至於致命。 因此,面對這種「不確定會發病、也不 一定會致命」的遺傳基因,到底要不要 主動檢驗、何時檢驗?如果帶因要「預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