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92
5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 口述/資料提供:臺大醫院醫學研究部教授 蔡甫昌 ◆ 採訪/撰稿:公共事務室高級管理師 劉宣昕 醫學研究中 常遭遇的倫理問題 上一期我們向讀者介紹了研究倫理 委員會的功能,藉由審核研究計畫對參 與者的風險與利益、隱私保護、知情同 意程序、利益衝突揭露等多個面向,確 保每個研究計畫都經過良好設計且符合 倫理規範,目標是希望在促進醫學研究 發展的同時,也能落實對研究參與者的 保護。 不過,很多人常會以為只要好好做 研究,就不會有研究倫理問題。一個研 究如果不科學、不嚴謹、不誠實,當然 可能違反研究倫理,但其實很多時候, 研究倫理問題不一定那麼顯而易見,因 此容易被忽略。此外,隨著醫學與科技 發展日新月異,新的研究或治療方式, 也會帶來新的研究倫理問題。 本篇將列舉幾個常見案例,來幫助 讀者更具體瞭解研究倫理問題。 案例一:易受傷害族群—原住民族、 孕婦、未成年人 早期研究人員比較沒有注意到易 受傷害族群,而將所有被研究者一視同 仁,認為只要對方同意參與研究即可; 直到後來陸續發生一些爭議事件,研究 人員開始瞭解,對於某些人或群體,縱 使取得對方同意,還是可能會有問題, 例如有關原住民族的研究。 以前原住民族因為特有的血緣、 體質、部落的居住型態、遺傳特徵等, 吸引了研究者注意,而他們也相信研究 者、樂意提供研究素材,例如抽血,一 時之間原住民族成為熱門的研究對象。 但隨著研究成果發表,例如從原住民族 身上找到痛風相關基因向國外申請專 利、或是從基因推算出原住民族祖先是 從哪裡來、或者部落間的血統等,問題 也開始產生。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抽血是 為了做研究、或做哪種研究、對被學者 利用申請專利獲利而感到不滿,有些研 究結果則讓原住民族覺得被貼標籤、被 污名化(例如帶有暴力傾向、酗酒傾向 的基因)。當這些心理社會傷害受到關 注,學界與主管機關開始重視原住民族 研究的問題,遂訂定相關法規來保障, 使得原住民族從曾經「被過度研究」的 情形,漸走向「乏人問津」的另一個極 端。原住民族基本法 21 條規定「政府 或私人於原住民族土地部落及其周邊一 定範圍內之公有從事土地開發、資源利 用、生態保育及學術研究,應諮商並取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