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88

( 2 ) 感受-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多 數人都不習慣描述自己的感覺,我 已經這麼大聲講話了,對方難道不 能從我的表情和肢體語言看出我已 經不爽了嗎(總是希望別人有讀心 術)。這樣非但無法好好對話,還 會讓孩子築起防備的牆,他可能會 感到害怕、逃跑、不知如何是好, 這是人類遇到攻擊的時候,很自然 的防禦反應。當我們說出自己的心 情,其實無意間暗示了孩子,他的 大腦才有機會想像你的感受,反而 可以卸下防備,與你開始交流。 你是存心要 氣死我嗎? ➡ 我覺得很生氣 ( 3 ) 需求-表達自己的需求。我們習慣 先看對方做錯什麼,而非表達自己 要什麼。盧森堡博士提到,對他人 的批評、衝突、誤會之所以出現, 實際上反映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 要,批評經常隱含著期待。 客廳亂成這樣, 我真的很佩服你 (需求模糊、期待 對方整理) ➡ 我想要我們的 客廳保持整潔 乾淨 ( 4 ) 具體的請求-直接說出請求,減少 模糊空間,對方才有機會作出積極 的回應。當孩子做了適切的回應, 也不吝於積極的鼓勵,強化他的行 為動機。 我就看你什麼時 候要收! ➡ 請把自己的襪 子放到洗衣籃 親子溝通有益大腦發展 人類的大腦是個相當複雜的器官, 掌管情緒的情感辦公室-杏仁核,是一 個相當古老的腦區,在嬰幼兒早期就已 相對成熟。然而負責判斷情境、踩煞 車、監控佈局的額葉區,根據研究追蹤 大腦發展,大約在成人期 25 ∼ 30 歲 才會完全成熟。因此,兒童先天的狀態 是,更容易被情緒腦區掌控,遇到挫折 困難就大哭、尖叫、生氣。 可貴的是,大腦無論幾歲都具有神 經可塑性。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學習一 件新事物,就有機會促使神經元之間產 生連結,這件事愈常發生,神經迴路的 連結就愈強烈。「路是人走出來的,行 為也是練習出來的」,想像杳無人跡的 山林裡,人類的足跡愈常走過,路徑就 愈清晰可見,甚至形成路網。因此,形 塑孩子大腦裡的足跡,需要家長積極的 陪伴與參與;祝福每一位辛苦又努力的 家長,都能在日常生活中,透過有意識 的刻意練習,增強孩子大腦裡的溝通迴 路,增進更多的正向循環。 21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