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76
◆ 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徐勝駿 大約在 20 年前,世界衛生組織預估 21 世紀的三大疾病將會是癌症、憂鬱, 以及愛滋病。而在臺灣,癌症依然蟬聯國 人十大死因之首。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治 療方式進展迅速,現代醫療雖尚未能消滅 癌症,但許多過往被視為不治之症的惡性 腫瘤,已經不再是絕症。甚至在某些情況 下,癌症就像其他慢性疾病一樣,例如糖 尿病、高血壓,不至於立即危及生命,而 可與它和平共存。在治療效果進步、存活 期變長的狀況下,癌症治療相關的心理議 題,也逐漸被重視。 歷經數十年的醫療進步,開始讓過 往著重在「拼生死」的癌症治療,逐漸 能夠顧及患者與親友所關心的議題,特 別是心理層面。許多患者罹癌不只身體 受苦,更是心裡也苦,進而影響到日常 生活。而心理腫瘤學,便是著重在癌症 患者的心理照顧。 對許多患者來說,得知罹癌,像是 「人生一下子風雲變色」,不僅健康受到 威脅,連人生目標、工作與家庭關係, 都會受到相當大的衝擊。罹患癌症常讓 人喪失人生希望,心情鬱悶、感覺不到 快樂。許多患者還會感到罪惡感,覺得 成為別人的負擔,拖累整個家庭,甚至 出現希望早點結束生命的想法。而在治 療過程中,患者可能對於未來感到不確 定。對於身體的狀況焦慮,甚至陷入「萬 一某件事沒顧好,會讓腫瘤惡化」的恐 懼中。患者也常飽受失眠所苦,不但晚 上沒睡好,也影響到白天精神,常感疲 倦。諸類心理方面的困擾,不僅會影響 身體的症狀,也會影響癌症治療的成 效,對生活品質造成很大的衝擊。 心理腫瘤學的目的,便在協助患 者、家人以及醫護人員,針對癌症不同 時期的生理、心理、社會層面,給予支 心理腫瘤學: 癌症患者的心理照顧 vol.176 . 2020 . 7 月 8 專題報導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