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76

vol.176 . 2020 . 7 月  12 專題報導 此心態,思慮行動有如滾雪球,反覆堅 定的程度與日俱增。 這種「強迫」,也會在其他臨床狀況 中出現:對於自己的身心狀況不斷懷疑 就醫檢查的「慮病症」;紙片人骨瘦如柴 甚至瀕死,卻永遠覺得自己身材肥胖的 「厭食症」;老是覺得外觀有異而不斷要 求整型醫師的「身體臆形症」。至於在日 常生活中對於自己或他人過多的完美要 求,雖不見得到達疾病診斷,但是其造 成人我的焦慮壓力挫折,更是隨處可見 (想想我們周圍的主管、家長、老師⋯)。 已經達到臨床需求的症狀,往往需 要精神心理專業給予協助,包括心理治 療及藥物治療。但是隨處可見的過度要 求完美,則不妨在日常生活建立良好的 行為習慣來處理。 適度 :不要鑽牛角尖,不要無限上綱, 量力而為,不要花費過度的精神 金錢時間。 同理 :體會他人的觀點態度,比較修正 自己的堅持,容許個別的差異。 信任 :不限囿於自己需全盤掌控,接納 他人的善意與回應。 其實這次臺灣的防疫經驗,正是解 套「強迫」的典範:根據既有的資訊, 適度安排策略及行動,不過分焦慮、浪 擲資源,體諒社會各層面的反應,斟酌 調整回應,信任分工專業及全體民眾的 配合執行。幾個月來每天的防疫記者 會,也是很棒的心理衛生體驗課程呢!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