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75
縱使再怎麼想睡也不能提前去躺床,且 務必遵守隔天早上 6 點一定要起床,不 能因為沒睡飽或還想睡而繼續賴床,上 述做法,是將躺床時間限制在所需要的 6 個小時睡眠時間,白天也不能因沒睡 好或睏倦感而補眠。如此一來,睡眠效 率會增加,待較好睡之後再逐漸將睡眠 時間延長,此稱為睡眠限制法,持續執 行之後亦可維持規律的睡眠節奏。 失眠的個案長期下來難免情緒會焦 慮、不安、全身肌肉緊繃感,同時也有 負面思考,久而久之,身體無法感受緊 繃,更遑論甚麼是放鬆的感覺,此時要 如何能入睡?所以,失眠的個案於平日 即需練習放鬆技巧,如:傑克布森( E. Jacobson )漸進式肌肉放鬆法,此為 運用經過設計的 14 個動作逐一讓身體每 個部分的肌肉先繃緊、再放鬆,勤加練 習,若遇到緊張焦慮時則可運用自如, 在短時間內全身肌肉可漸漸放鬆,尤其 睡前固定搭配練習,將有助於睡前適當 的放鬆。臨床上失眠的個案對於睡眠多 有扭曲的認知,進而引發負面的自動化 思考(即所謂對失眠的迷思),常見如: 必須睡足 8 小時,否則會有高血壓、幾 晚沒睡則擔心會中風、已多日沒睡好假 日則需補眠、怎麼樣都睡不著也不敢吃 安眠藥,長久吃安眠藥會成癮並傷腦、 對睡眠有預期性焦慮,傍晚即開始擔憂 今晚一定又睡不著。上述的自動化思考 其實只會加重難以入睡的狀況,對睡眠 毫無幫助,而失眠的個案都會努力想要 睡著,「努力」的企圖心不僅讓大腦運作 更活化警覺,想讓自己能快速入睡的行 為卻也往往干擾睡眠的自然運作,最後 只是讓自己在床上不斷的輾轉反側更難 以入眠!所以,失眠的個案必須修正自 動化思考,建立正確的睡眠衛生習慣, 白天需有日曬及運動,練習放鬆技巧及 適度的紓解壓力,最重要的是持續進行 睡眠認知行為方法,避免讓睡眠成為另 一個壓力源,讓睡眠變得有效率,進而 改善失眠及生活品質。 vol.175 . 2020 . 6 月 20 保健園地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