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73
◆ 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 邱馨慧 Marfan Syndrome 馬凡氏症 15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前言 馬凡氏症( Marfan syndrome )是 一種全身性結締組織病變的疾病,最早 於 1896 年由法國小兒科醫師 Marfan 提 出個案報告,但直到 1990-1991 年才陸 續由 Hollister 及 Dietz 等人發現其致病 機轉。馬凡氏症的發生率約為五千至一 萬分之ㄧ,其中約有 25% 病患是屬於自 發性突變,沒有家族史。 基因及致病機轉 馬凡氏症主要是因第 15 對染色體 上的肌原纖維蛋白( fi brillin-1, FBN1 )基 因發生突變所致。 Fibrillin-1 是細胞外微 纖維( extracellular micro fi brils )的主 成分,而微纖維在結締組織的形成上扮 演著重要的角色,一旦發生突變,會改 變 fi brillin-1 的結構與功能,導致結締組 織排列紊亂鬆散,造成身體多種器官異 常的表現。此種疾病為體染色體顯性遺 傳,也就是一旦罹患馬凡氏症,則下一 代有 1/2 機會得到此病症,與性別無關。 目前約有超過 1000 種不同的 FBN1 基因突變被發現,然而,至今尚無法完 全得知突變位置與臨床症狀之相關性。 病患臨床表徵涉及全身性器官,包括眼 睛、骨骼、皮膚、肺部以及心血管等系 統,依據基因突變點位置的不同,臨床 症狀也有相當大差異,甚至同一家族中 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臨床症狀;其臨床 表現是漸進式的,症狀多於青少年時期 才漸漸顯現出來。 新生兒型馬凡氏症是其中最嚴重 者,其基因突變主要發生於外顯子 24-32 區,患者多於出生後不久即因特殊表徵 而被診斷,包括關節攣縮、外耳皺摺、 皮膚鬆弛;這類病患的主要死因多因 二尖瓣與三尖瓣逆流導致鬱血性心臟衰 竭;主動脈剝離並不常見,其壽命很少 超過三年。 臨床表徵與診斷 馬凡氏症臨床表徵複雜多變,診斷 相當不易,目前診斷標準是由 B. Loeys 等人於 2010 年依據 1996 年的 Ghent criteria 重新修訂,新的標準提高了心 臟、眼睛與基因的比重,降低肌肉骨骼 系統的比重,以增加診斷的特異性。 ● 心血管系統 心臟方面:主要為二尖瓣或三尖瓣 脫垂與逆流,在嚴重的新生兒病患,常 因此造成鬱血性心臟衰竭、肺高壓、甚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