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72

整、肌肉伸展或肌力訓練等)及足底鞋 墊來改善症狀。學者 Reid 與 Smith 早在 1984 年就建議將長短腳的差異分成三種 嚴重程度,分別為輕度: 3 公分以內、 中度: 3 ∼ 6 公分與嚴重:大於 6 公分。 若為輕度則通常可以使用非手術性治療 來介入,甚至這類別的個案因為沒有症 狀,不會特別尋求治療。中度的個案通 常需要依據個人狀況來決定治療方式, 除了物理治療之外,若有更嚴重的症狀 也建議採取手術的方式介入。而分類在 嚴重的個案,則通常都會用手術積極治 療。另外, Moseley 在治療手法上同樣 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雙腳長差異在 2 公分以內的無症狀個案通常不需積極治 療,長度差異 2 ∼ 6 公分以內則可以採 取提高鞋底高度,或者採用長肢生長板 破壞融合手術治療。長度差異大於 6 公 分以上則建議搭配義肢矯具輔助。 功能性長短腳的物理治療 大多數的長短腳都屬於功能性長短 腳。根據前述內容,功能性長短腳來自 於下肢生物力學的系統改變,因不良姿 勢衍變造成疼痛。舉一個實例來討論功 能性長短腳的情況,假若你看到一位個 案疑似右腳比左腳長。可利用皮尺測量 實際下肢長度,或利用 X 光片確認雙腳 長度是差不多的,則可以合理懷疑是功 能性長短腳。造成功能性長短腳的原因 有很多,個案可能因為下肢一側的關節 疼痛,要避免承重而造成長短腳。雙側 骨盆的歪斜、旋前或旋後、脊椎側彎或 外力傷害造成身體兩側長度不平均等。 上述因骨盆以上的結構造成雙腳看起來 不等長,就是雙腳的代償。另外一種 情況是肌肉張力不平均所致,可能因腰 部、背部或腿部的肌肉使力不均勻,造 成兩側骨盆高度不對等。另外一種就是 生活習慣不好造成姿勢異常,運動姿勢 不對也會導致脊椎或骨盆發生錯位等。 找出功能性長短腳所造成的原因才能對 症下藥,功能性長短腳的狀況才能改善。 功能性長短腳的病因 物理治療師藉由仔細觀察個案的姿 勢、步態以及個案所描述的症狀,通常 可以初步推敲出長短腳所發生的原因, 功能性長短腳可以透過物理治療的方式 來尋求改善。功能性長短腳的原因,有 以下幾點: 1. 下肢或者脊椎等多關節 的肌肉緊繃或無力,或關節緊繃所致。 2. 足踝的旋前或旋後。 3. 髖關節內收 肌、外展肌群的緊繃或攣縮。 4. 因股四 頭肌肌力不足所造成的膝蓋過度伸展。 5. 腰椎側彎。 通常足踝的旋前(或足弓塌陷)、 膝蓋微彎且內轉( X 型腿)、骨盆後傾等 因素會造成下肢較為縮短;反之則下肢 較為增長。矯正人體姿勢、改善無力肌 肉、伸展緊繃肌肉等物理治療方式,則 成為功能性長短腳的治療重點。 長短腳治療總結 長短腳可能發生在生長期與成年期 (外在因素)。若家長發現成長期的孩童 左右腳實際差異大於 2 公分以上,則建 議尋求醫師仔細評估或由醫師轉介給物 理治療師製作鞋墊並利用運動矯正。成 年期的結構性長短腳可能伴隨疼痛,若 發現症狀則建議及早就醫治療。成年期 的功能性長短腳,建議經由專業的物理 治療師評估功能性長短腳造成的原因, 及時矯正改善。 vol.172 . 2020 . 3 月  18 兒童專欄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