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72
完一哩,則約需承受 1700 次的荷重;日 積月累下來很容易造成傷害。 足踝部傷害約占跑步傷害的三分之 一,從基本構造而言,足踝部傷害可分 為肌肉、肌腱、韌帶、神經、關節和骨 骼等部位。下文介紹一些常見足踝部傷 害類型的特色和防治原則。 1. 拉傷( Strain ): 即肌腱被扭轉或牽拉,比踝部扭傷少 見;常見症狀包括踝部疼痛、肌肉痙 攣、無力、發炎、腫脹、和抽筋等, 病患無法用傷側足踝部荷重步行。未 妥善治療時會變為慢性。在受傷後 24 小時內應立即控制疼痛、腫脹、瘀 傷、發炎,且不宜繼續荷重和步行; 此時應休息避免荷重( 48-72 小時,以 後依情況調整)、立即施行冰敷(尤其 是最初 48 小時內每天放敷 4 ∼ 8 次, 每次 15 至 20 分鐘,一直到腫脹消退 為止,不宜熱敷以免更腫脹)、局部壓 迫(用彈性繃帶或彈性襪),和抬高 (隨時將踝部抬高超過心臟高度)等原 則來改善症狀,預防上應注意小心保 護,並加強肌力訓練。 2. 扭傷( Sprain ): 即踝部內側或外側韌帶被拉開並遠離 正常位置,乃最常見的踝部傷害類 型。第一級傷害為韌帶過度拉展,但 無巨觀裂傷;第二級傷害為部分斷 裂,第三級傷害則為完全斷裂;輕者 馬,也越來越普遍,參與馬拉松路跑的 人數逐年增加,大家放下工作和生活, 在大清晨團體跑步,蔚為奇觀。 慢跑者的年紀範圍很廣,最多的族 群介於 30 ∼ 60 歲間,有時也可見到更 年輕或更年老的跑者參與長途慢跑。跑 者必須具備充足的體力和肌耐力,經由 肌耐力訓練可以增加血管新生,增進血 液循環和氧氣供應,使跑步成績進步; 而跑步也可增強肌耐力,達到前述的功 效,形成良性循環;經由適當肌耐力訓 練,可減少運動傷害和疼痛。在跑步活 動中,專業跑步選手們具有專業訓練和 經驗,事前完整準備以減少傷害風險; 但業餘跑者未具足夠經驗,且肌耐力差 異很大,他們通常是從媒體報導、親友 或短期訓練中,得知一些相關知識,這 些未必足夠減少運動傷害,反而失去健 康。本文將介紹跑者的足踝部傷害和防 範,以供讀者參考。 跑步時足部和踝部首當其衝,需承 受荷重,又需發揮避震作用,尤其跑步 過程中用單腿著地時,身體的全部重量 需由單側足踝部承擔,我們每天都要走 路和跑步,活動量很大,若在不平的地 面跑步時更加重,日積月累可預期會造 成傷害。先前研究顯示,以每 10 分跑完 一哩而計,約需跑 1700 步才完成,即使 每個人的步伐長度和速度不同,但每跑 一步足踝部都會承受體重和壓力,每跑 13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