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69
觀,才更能理解青少年的思考脈絡 和行為選擇。 4. 多當教練,少當爸媽:關係是互相 的,當家長更信任孩子,尊重他們 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決策時能聆聽 孩子的意見,順著孩子的邏輯脈絡 提出問題和分析利弊,而非直接替 他們做決定。這個過程會讓青少年 感到被相信和尊重,也更能學習到 問題解決的方法。臨床上常聽到家 長抱怨,就算問青少年意見,他也 只是說「不知道」、「隨便」,即使 放手讓他去試,結果又不盡人意。 學習決策是一個過程,絕非一蹴可 幾,如果孩子過往很少被充分授 權、沒有分析判斷的經驗,怎麼期 待他很快做出明智的決定?即使事 情的結果並不完美,家長若能秉持 著從失敗中學習、修正的態度,也 會讓青少年感受到被信任,並且更 願意負起責任。 5. 尊重隱私和界線,保持安全距離: 青少年會開始有自己的心事和秘 密,那些不透明是他們覺得安心的 方式。家長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表達 尊重孩子的隱私,包括:先敲門才 進孩子的房間,不隨便批評他的朋 友,不查看孩子的手機和書包,如 果零用錢的使用尚在預算內,不一 定要限制他消費的方式和項目(當 然,家長可以跟孩子討論養成記帳 習慣和儲蓄的利弊)。 6.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青 少年的發言有時犀利傷人,語不驚 人死不休,當家長發現自己對於孩 子的表達有情緒時,先別急著指責 或是批評,盡量不動聲色、先聽懂 孩子藏在話語背後的感受和意圖, 靜下心來聽,也許你會聽到的是生 氣、委屈或是挫折等情緒,而不只 是表面惡意的文字。待孩子情緒比 較穩定後,家長可試著回饋你聽到 孩子的情緒和行為之間的連結;甚 至你不急著說什麼、只是聆聽,事 後透過字條或 line 等文字訊息,或 是小故事大啟示,再傳遞給孩子。 7. 隨時自我覺察:家長能敏感地覺察 自己和孩子的情緒狀態,就有機會 調整更合宜的溝通模式和找到溝通 時機。舉例來說,如果青少年剛放 學回家就一臉臭臉,或是面臨考試 的壓力較大,都不是好的溝通時機; 同理,當家長自己最近的職場壓力 太大,或是夫妻間關係緊繃和感覺 到不被支持時,更容易因為生活瑣 事而去責備孩子,反而引發不必要 的親子衝突。因此,家長能照顧和 調適好自己的身心狀態,更有助於 親子間的良好關係。 21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