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66
生糖尿病酮酸中毒。第二型糖尿病則與 胰島素阻抗有關,通常在成年後發病, 可能和不健康的生活型態與肥胖相關。 然而,現有的糖尿病分類與治療策 略,無法有效阻止疾病進展與慢性病發 症的發展,主要是因糖尿病的病因相當 複雜且異質性很大,尤其是第二型糖尿 病,其臨床表現和疾病進展有很大的差 異,目前的分類無法預測哪些患者需要 加強治療。唯有將糖尿病做精確的診斷 與分類,辨識出高風險的個體,才能為 個別化治療方案提供強而有力的工具。 因此,瑞典與芬蘭科學家針對近 15,000 名成年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透 過六個參數,包括:胰島自體免疫抗體 ( GADA )、糖尿病診斷年齡、身體質量 指數( BMI )、胰島素分泌參數、胰島素 阻抗參數、以及糖化血色素進行分類。 報告指出糖尿病不應只被歸類為兩個主 要類型,藉由此分析可以明確地分為五 種具有不同病生理和遺傳特徵的類型, 包括三類嚴重與兩類輕度疾病模式。 第一類為「嚴重自體免疫型」,占約 6-15% ,與傳統的第一型糖尿病大致相 同,特徵是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導致胰島 素分泌缺乏,自體免疫抗體呈現陽性, 發病年齡年輕。 第二類為「嚴重胰島素不足型」,約 9-20% ,特徵是胰島素分泌功能不良, 但病因不是免疫系統疾病,因此自體免 疫抗體呈陰性,此類患者相對年輕、體 重正常,最重要的是他們視網膜病變與 失明的風險較高。這類病患是新分類法 的最大受益族群,過去他們常被歸類為 第二型糖尿病,但他們是因胰島細胞功 能不足、非肥胖或胰島素阻抗而罹病, 因此他們的治療方式應該較接近傳統第 一型糖尿病患者而非第二型。 以上兩類患者在診斷時發生糖尿病 酮酸中毒的比例,以及治療中的糖化血 色素平均數值,皆明顯高於其他類型。 第三類為「嚴重胰島素阻抗型」,占 約 11-17% ,此型患者較肥胖,胰臟雖然 可以製造胰島素但是身體對胰島素的反 應很差,顯示胰島素阻抗。這類患者罹 患腎臟疾病與腎衰竭的風險最高,因此 要考慮提高篩檢頻率與加強治療。 第四類為「輕度肥胖相關型」,主要 發生在極度肥胖者上,但他們的新陳代 謝遠比第三類患者接近正常,占約 18- 23% 。 第五類為「輕度年齡相關型」,發 病年齡較其他類型年長,在老年人中最 常見,也是現在高齡化社會最常見的類 型,占約 39-47% 。 然而,這個研究主要來自北歐的糖 尿病患者,是否可以延伸至其他族群與 人種,以及是否適用於臺灣的糖尿病患 者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回顧佳穎的病史,她比較接近第二 型「嚴重胰島素不足型」糖尿病,因此, 針對她的血糖治療策略上,傳統第一型糖 尿病的胰島素治療可能比較合適,另外, 此類型罹患視網膜病變的風險較高,因此 佳穎未來除了需要好好控制血糖,也許需 要積極追蹤與篩檢視網膜狀況。 瑞典與芬蘭的這個研究可能會改變 對傳統第二型糖尿病的看法,將糖尿病推 向更具臨床意義的診斷,有助於我們在併 發症發生之前預測、及早積極治療、以及 量身制定治療方法,可說是邁向糖尿病精 準醫學與個別化治療的第一步。 vol.166 . 2019 . 9 月 8 發燒話題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