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66

baby )。法洛氏四重症如果未經治療, 大約 35% 的患者會在一歲以前死亡,只 有約 50% 的病患可以存活超過三歲,可 以存活至成年的僅約 5% 。 1944 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的外科醫 師布拉萊克( Alfred Blalock )以及他 的助手湯瑪斯( Vivien Thomas ),在小 兒心臟科醫師陶西女士( Helen Brooke Taussig )的提議之下,首先以手術將病 童的鎖骨下動脈連接到肺動脈,目的是 增加法洛氏四重症病患的肺部血流量, 有效地緩解了患者低血氧的症狀,這個 在當代醫學史上可說是重大里程碑的 成功故事,在 2004 年時也被拍攝成電 影:上帝的傑作( Something the Lord Made )。但是醫學的進步並未就此停 歇,僅僅在 10 年以後的 1954 年,明尼 蘇達大學(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 的外科醫師李拉海( Clarence Walton Lillehei )首先進行了法洛氏四重症的心 臟內完全矯正手術,包括心室中隔缺損 的修補以及右心室出口狹窄部分擴大手 術,這樣的手術可以讓病患心臟的血行 動力學恢復到幾乎正常。隨著外科技術 的逐漸改進,目前可以接受這項手術的 病患年齡下降到 3-6 個月大,手術的成 功率也大幅提高到 98% 以上。此外對於 年齡在 3 個月以下有嚴重低血氧症狀, 或是肺部血管發育偏小不適合立即接受 完全矯正手術的嬰兒,除了外科手術建 立暫時性的體循環動脈至肺動脈血管分 流,也可以考慮用心導管的方式在開放 性動脈導管或是右心室出口架上金屬支 架,增加病患的肺部血流量,改善低血 氧並且提供肺部血管長大發育的機會, 等到年齡大於 3-6 個月並且肺部血管發 育完全之後,再接受完全矯正的手術。 法洛氏四重症完全矯正手術的進 展,大幅度地提高了病患的存活率,超 過 90% 的患者在接受手術後可以存活至 成年以後,絕大多數的病患都可以從事 接近一般正常人的工作以及運動,甚至 建立家庭懷孕生子。然而長期的追蹤下 卻發現許多病患在接受手術的數十年以 後,開始出現顯著右心室出口的肺動脈 瓣閉鎖不全,這種異常的血液逆流有可 能導致右心室嚴重擴張及心肌纖維化, 造成右心室衰竭,同時也可能合併發生 危險的心律不整心室頻脈。目前建議可 以用定期的心臟核磁共振檢查來仔細評 估右心室的功能,有沒有達到需要接受 肺動脈瓣膜置換來改善肺動脈瓣閉鎖不 全的標準,除了外科手術的肺動脈瓣膜 置換,現在也可以經由心導管的方式取 代開心手術來植入新的肺動脈瓣。若是 合併發生心室頻脈,可以考慮心律不整 高週波燒灼術以及植入心臟內去顫器來 避免危險的狀況發生。 法洛氏四重症手術治療的進展是 20 世紀醫學上的重大成就,也徹底地改變 了這個疾病所呈現出來的面貌,而發展 跨領域的優質醫療照護體系,持續協助 醫師作出正確的判斷以及醫療建議,目 標不僅是增加這些病患的存活率,也要 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就成為進入 21 世 紀後我們所必須面對的課題以及挑戰。 21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