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59

17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候 群( von Hippel-Lindau disease )、 李 - 佛 美 尼 症 候 群( Li Fraumeni syndrome )、 戈 林 症 候 群( Gorlin syndrome )、 透 克 氏 症 候 群( Turcot syndrome )等。 兒童腦瘤病患的十年平均存活率 約為 70% ,已較過去的治療成績提升不 少,但部分病患會遺留因疾病或是相關 治療所引起的併發症與後遺症,譬如認 知功能障礙、內分泌失調、神經功能減 損等,導致生活品質下降。如何進一步 提升治療成功率與降低併發症的產生, 為臨床兒童醫學的當務之急。 惡性腦瘤 惡性腦瘤最常見為髓母細胞瘤 ( medulloblastoma ),如案例一的典 型病例,發生於小腦,早期可引起手腳 動作不協調、步伐不穩等臨床表現,但 因症狀發展緩慢且不明顯,常常待腫瘤 較大時引發水腦症,造成頭痛、嘔吐、 複視、意識障礙等症狀方才就醫確診。 治療方面需要以手術、化學治療、放射 線治療三管齊下,方能控制病情避免復 發。 3 歲以上髓母細胞瘤的病童,手術時 能完全或幾乎完全切除腫瘤、且無腦部 其他位置或脊髓轉移者,術後以放射與 化學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可達七至八成; 3 歲以下病患、手術後有較多腫瘤殘留、 或有腫瘤轉移者,治療後五年存活率為 五至六成。治療後可能的副作用包括: 認知功能障礙、聽力障礙、生長發育遲 緩、內分泌功能失調、腦血管病變、白 內障、續發性腫瘤等,須定期追蹤。 其他常見的惡性腫瘤尚包括室管 膜瘤( ependymoma )與生殖細胞瘤 ( germ cell tumor )。室管膜瘤好發於 小腦,另亦可見於大腦與脊髓,主要治 療方式為手術切除與放射線治療,而化 學治療效果較不顯著。生殖細胞瘤在臺 灣與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較歐美國家來 得常見,多數出現在松果體或是上蝶鞍 部,容易合併水腦症,治療方式和前述 腫瘤不同,手術的角色為切片確立診斷 與水腦症的處理,而腫瘤的根除仰賴後 續的放射線與化學治療;少數生殖細胞 瘤含有畸胎瘤( teratoma )成分,對於 放射線與化學治療反應不佳,則須予以 開刀切除。 良性腦瘤 案 例 二 的 良 性 腦 瘤 為 顱 咽 瘤 ( craniopharyngioma ),位於蝶鞍附 近,常會壓迫視神經、腦下垂體或下視 丘構造,造成視力障礙與視野缺損、內 分泌功能障礙、尿崩、食慾無法控制導 致肥胖、或水腦症等問題。手術切除為 主要治療方式,在保留視神經與下視丘 構造的前提下進行最大安全範圍的腫瘤 切除,術後若有新發生或持續內分泌功 能異常或尿崩時,可給予賀爾蒙藥物治 療。手術若完全切除腫瘤,則幾乎不會 再復發;若有殘餘腫瘤或復發時,可以 考慮再次手術或是放射線治療。使用立 體定位放線治療技術(或放射手術,如: 電腦刀、加馬刀等),與傳統放射線治療 相比,有相同之治療成效但較少之副作 用,目前已取代後者成為主要的放射治 療方式。不過,腫瘤太大或臨近視神經 等重要構造時,放射線手術的效果較差 且較容易產生併發症。 良性腦瘤最常見者為毛狀星細胞瘤 ( pilocytic astrocytoma ),常見於小腦 位置,臨床表現類似髓母細胞瘤。治療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