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59

vol.159 . 2019 . 2 月  16 兒童專欄 兒童腦瘤(Pediatric brain tumor)概況 惡性腦瘤是兒童族群第二常見 的癌症,常見種類包括:髓母細胞 瘤( medulloblastoma ), 生 殖 細 胞 瘤( germ cell tumor ), 室 管 膜 瘤( ependymoma ), 第 二、 三、 四 級 星 狀 細 胞 瘤( astrocytoma ) 等, 整體發生率僅次於白血病(血癌)。 除了惡性腦瘤外,兒童族群亦常見到 良性腦瘤,如:第一級(毛狀)星 狀 細 胞 瘤( grade 1 astrocytoma or pilocytic astrocytoma ), 顱 咽 瘤( craniopharyngioma ), 許 旺 細 胞 瘤( schwannoma ), 腦 膜 瘤 ( meningioma )等。良性腦瘤與惡性 腦瘤的發生率大約相當,而同樣屬於中 樞神經的脊髓部位亦可能發生腫瘤,不 過發生率較低,約為腦瘤的十分之一。 根據統計,兒童族群中樞神經腫瘤的總 體發生率在世界各國略有差別,大約為 每年每十萬人有 2 至 5 名新發案例, 臺灣地區根據中華民國癌症基金會的 統計,每年約有 120 至 140 位新發個 案。多數個案為偶發性病例,無家族 病史;但某些特殊遺傳疾病的病患族 群容易好發腦部腫瘤,如神經纖維瘤 ( neurofibromatosis )、結節性硬化症 ( tuberous sclerosis )、逢希伯-林道症 案例二: 小華(化名)是一位 4 歲的小男孩, 3 歲左右開始出現偶發性頭痛,另有左眼 視力模糊情形。因為突發性意識障礙與全身乏力被帶至臺大醫院急診室就醫,經腦 部核磁共振檢查( MRI )發現有 3.5 公分的腦部腫瘤,位於蝶鞍上方,診斷為顱咽瘤 ( craniopharyngioma )。視力檢查發現右眼正常,但左眼僅剩光感;腦下垂體功能 檢查顯示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由於腦部影像檢查顯示腦下垂體柄已遭腫瘤侵犯,以手 術切除腦瘤將產生腦下垂體內分泌功能不足( hypopituitarism )與尿崩( diabetes insipidus )情形,未來需長期使用賀爾蒙藥物補充;而另一個治療方式為立體定位放射 線治療(或放射手術),因腫瘤較大,治療效果可能不佳且有傷害緊貼腫瘤的視神經之 風險。家長在溝通後同意小華接受開刀治療。開顱手術順利將腫瘤完全切除,術後由小 兒內分泌科醫師定期給予賀爾蒙補充治療;眼神經科醫師評估視力狀況維持穩定;手術 後迄今 5 年,定期影像追蹤顯示無腫瘤復發跡象,身高體重發育達到同年齡兒童水平。 圖二:左圖為手術前 MRI, 顯 示 顱 咽瘤壓迫視神 經。右圖為手 術 後 MRI, 顯 示腫瘤完全切 除,視神經壓 迫情形解除。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