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51

vol.151 . 2018 . 6 月  8 專題報導 外科醫師切除懷疑或已經確診的腫瘤, 減重手術及器官移植的檢體也屬於切除 標本。 不管哪一類的檢體,在送至病理部 之後,都會先經由兩位醫檢師確認送來 的檢體與委託單上的基本資料是否相符 合,比如器官名稱、手術名稱、檢體數 量、跟有無依照標準作業程序( SOP )送 達病理部等。若有不符合的項目必須即 時通報,跟臨床醫師再次確認是哪個環 節有問題。通過了這關之後,檢體才會 被貼上病理編號進一步處理,這個步驟 相當重要,負責的人都非常的謹慎小心。 不管是組織切片或是切除標本,因 為是全身上下的各種器官,各式各樣、 五花八門的,所以處理的方式也不盡相 同,但大多需經過以下的處理步驟:測 量標本及病灶的大小、重量,敘述肉眼 觀察之發現如顏色、形狀等特徵,小心 切開檢體檢查切面外觀,觀察病灶與非 病灶之間的相互關係,檢體採樣放入 卡夾,再放入福馬林槽中固定,等待 上機脫水,隔夜完成脫水之後再用液態 石蠟包埋,並等待冷卻變成蠟塊,接著 再手工削成透光薄片,貼在載玻片上, 才能染出一張可供醫師判讀的玻片, 染劑部分最常使用蘇木精-伊紅染色 ( 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 、 H&E stain )。 雖然乍聽之下很簡單,但其中要注 意的小細節可是很多的哦!比方說乳房 外科的檢體因為「太新鮮」的油脂會太 油、太軟,因而不好處理,這類檢體會 希望固定數小時之後再進一步處置;肺 臟檢體則是「軟趴趴」的,肉眼巨觀檢 查的時候就要小心不要把肺泡都壓扁 了;而骨科或是牙齒的檢體,則因為很 硬,得先用電鋸鋸成小塊並經脫鈣的步 驟才有辦法用刀片或再用電鋸切成薄片 狀。但脫鈣的時間又不能太長,免得影 響到後續的染色導致判讀困難。因此最 理想的狀態就是刀尖一旦可以切過組織 就得把檢體撈上來處理了;另外痛風的 關節結晶則因含有之結晶體很容易被水 溶掉,因此在固定的時候就要避免有水 分的滲透,必須等到 100% 的酒精固定 好後才能讓檢體進入機器的脫水步驟, 這些「眉眉角角」都是負責的醫檢師跟 醫師們需要學會的技能哦。 負責處理蠟塊的醫檢師們則是精通 另一項絕活:用切片機削出僅有 4-5 微 米( μm )的組織薄片,這樣子才能在 顯微鏡下清楚呈現一層細胞所組成的型 態,避免細胞之間互相堆疊導致細節看 不清楚而影響診斷。負責操作的人員通 常手勁大又穩,這種組織薄片在尚未染 色的狀態下還會透光呢,非常漂亮。 因此,病理檢體從取下、送達病理 部收檢至切片、染色完成玻片,接下來 交由病理科住院/主治醫師確診,整個 過程都需要小心處理。若遇困難個案則 還須追加特殊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或組 織化學染色等)、科內醫師之間互相討 論、甚或執行基因檢測,才能發出完整 的病理報告。 聽完這些,有沒有覺得病理檢體的 處理其實是一門大學問呢,大家在看到 病理報告的同時,也請記得給這些幕後 英雄們一些掌聲。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