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81

( target sign )(圖二),斜切時則像腎臟 的樣子,稱為偽腎臟樣( pseudokidney sign )。 腸套疊的治療 腸套疊的臨床嚴重度可輕可重, 因此治療第一步需要先依病童狀況穩定 病情,例如已經發生脫水休克、甚至懷 疑腸穿孔或壞死等較嚴重的徵象,則應 該先給予適當的內科療法如輸液、抗生 素、放置鼻胃管等,待生命徵象穩定再 進行下一步治療評估。若病嬰生命徵象 穩定,則可考慮先進行非手術的灌腸復 位。最佳時機是在症狀發生前 24 小時, 做法是從直腸灌入顯影劑、空氣或水, 在攝影下可看到腸道阻塞的填充缺陷(圖 三),逐漸被灌入的液體或水推開,直到 腸套疊區段完全復位。灌腸復位的好處 是快速、安全、有效,約有八成病童可 以成功復位。但若灌腸復位失敗、或腹 膜炎、疑似腸道破裂不適合灌腸,則要 考慮手術治療。 目前大部分的手術可以腹腔鏡進 行,以腹腔鏡器械將套疊的腸道復位, 術中亦可同時合併灌腸進行。復位後可 檢視腸道外觀是否血液循環良好、或者 是否有異常的引導點病灶。如果真的不 幸發生腸壞死,則可能需要切除重接, 但一般發生的機會極低。 治療成功以後 復位成功的病童,如果腸道功能恢 復良好,通常很快能回復進食及出院。 返家後一般可恢復正常生活,唯須特別 留意是否再復發,灌腸復位的病童約有 一成會復發,手術復位的復發率較低, 約百分之三。復發的三分之一發生在 24 小時內,因此若有再出現類似症狀,則 需再就醫評估。 腸套疊的診斷工具及治療一般並不 複雜,困難的是症狀發生時想到此可能 的診斷。照護者對症狀的仔細觀察,以 及一線醫護人員的警覺心,可以幫助病 童及早正確診斷並治療恢復。 文首的小花在兒科醫師的迅速診斷 下,馬上安排照會影像科醫師進行灌腸 復位,影像科醫師評估因為已有粉紅色 黏液便,擔心腸道完整性受損,因此改 為照會小兒外科醫師處置。在全身麻醉 後,以腹腔鏡檢視,快速的將大腸小腸 交界處的腸套疊復位。小花隔天即恢復 進食,術後第二天可平安返家。 vol.181 . 2020 . 12 月  20 兒童專欄 圖三 下消化道攝影下灌腸顯示結腸開 頭的填充缺陷(箭頭處)即為腸 套疊處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