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81

小兒與成人都可能發生腸套疊, 但是發生的原因不完全相同。成人主要 因為腸道異常的結構形成引導點,如大 腸腫瘤;但小兒腸套疊的發生常常沒 有特定的引導點,稱為原發性腸套疊 ( primary intussusception ),一般常見 的相關因素是病毒感染(如感冒或腸胃 道感染)造成腸道淋巴組織或周圍淋巴 結腫大,使近端腸道容易蠕動套進遠端 腸道。也有少數小兒腸套疊的病人有結 構上的異常而形成引導點,如梅克爾憩 室、腸道息肉等,但發生比例遠小於原 發性腸套疊,且絕大部分是良性病灶。 原發性腸套疊最常發生在小腸大腸 交界,形成俗稱的大腸包小腸,但是偶 爾也可發生大腸套大腸,小腸套小腸、 甚至小腸套入大腸後、再套入另一段大 腸內。如果不是最常見的大腸套小腸, 往往需要特別留意是否可能有前述其他 結構異常,導致特別的引導點存在。 何時要懷疑腸套疊?如何診斷? 腸套疊最常發生的年齡為 3 個月 至 3 歲,也是這個年紀最常見腸阻塞的 原因,若此年齡層以外,就很可能要考 慮其他診斷。大部分發生腸套疊的病人 都是原本健康狀況良好的嬰兒,常見的 症狀包括間歇性痙攣性腹痛、腹脹、嘔 吐,因此初期容易被誤認為腸胃炎。不 過腸套疊的疼痛常常是突然發作、且會 間歇 15 至 30 分鐘發生。病童會表現 難以安撫的哭鬧、捧腹或蜷曲腿部至腹 部。另外因為腸道阻塞,隨著病程進展 排便可能減少、腹脹、嘔吐。在發作之 間病童可能完全沒有症狀,而誤以為好 轉,但若持續未確診,在反覆發作後可 能會逐漸虛弱、脫水,甚至表現出「草 莓果醬樣」的粉紅色黏液便,此為腸道 黏膜受損的症狀,必須儘速就診,避免 進展到腸壞死,不可不慎。 腸套疊的診斷方式 醫師臨床檢查可能在病嬰右上腹 發現腸套疊造成的腫塊,但若臨床表現 有懷疑,最好的篩檢工具是腹部超音 波,因其簡便安全、檢查快速、無輻射 暴露、在急診易取得。超音波下看到套 疊的腸子,橫切面下呈現同心圓標靶樣 19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圖一 腸套疊示意圖(圖片 來源:作者自繪) 圖二 超音波下腸套疊顯示的標靶樣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