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61

vol.161 . 2019 . 4 月  6 發燒話題 另種篩檢方式是測量小腿 圍,用自己的食指與拇指雙手 環繞小腿肚,當圈起來有鬆鬆 的感覺時,即有肌少症的發生 率。或者拿皮尺測量小腿圍, 老年男性小於 33 公分或女性小 於 32 公分,則需留心。這些皆 是簡易的篩檢方式,若覺得有 問題,即該進行正式的檢測。 較正式的篩檢,若要看肌 肉的表現,可使用握力機測握 力,亞洲老年男性要 >26 公斤、 女性要 >18 公斤;如果看走路速度,應每 秒鐘大於 1 公尺。 當篩檢出來握力不足或者是走路 太慢時,醫師才會進一步測量肌肉量。 目前有兩種機器可以檢測,一種是簡單 透過身體組成分析儀,人站著透過電阻 來測量,儀器會分析身體組成,可自行 計算出肌肉量,這個量再除以身高的平 方;另種方式是自費以骨密度檢查機器 做測量,透過軟體對身體組成分析,得 知身體所有的脂肪、骨骼以及肌肉量, 肌肉量再除以身高的平方。當數值低於 某個標準以下就屬於肌少症。 治療方式?或自我訓練? 肌少症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療,一 般醫療建議是營養加運動。在飲食部分 要特別加強蛋白質的攝取,腎臟功能無 虞的病人,每天的蛋白質攝取量應該要 每公斤體重攝取 1 到 1.2 克的蛋白質(不 是體重 60 公斤就吃 60 公克的肉喔,因 為蛋白質只是那 60 公克肉之中的一部分 而已,參圖);腎功能有問題者,則需諮 詢醫師蛋白質攝取量。 運動方面,進行肌肉阻抗運動(重 量訓練)尤其重要;透過運動,吃的東 西才會變成肌肉,而不會變成肥肉。 降低發生肌少症的重要性 臺灣肌少症的盛行率約為 7% 。一般 人肌肉質量在 35 歲達顛峰,接著就每年 慢慢流失,且年紀越大流失越快;到 70 歲時每 10 年喪失 15% 的肌肉量;且失 去的肌肉量並不是讓身體就因此變瘦, 而是會漸漸被結締組織及脂肪取代,可 能更容易會有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問 題。另一個肌少症的重要性是先前提到 的,當握力變差或走路變慢時,會增加 死亡率。 結語 當老人家身體發出警訊,如走路越 來越慢、手腳四肢開始無力(與單邊手 腳無力的中風現象不同),經上述簡單測 試後懷疑有肌少症的可能性時,可選擇 至老年醫學科或復健科就醫確認。日常 保養應注意多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並搭 配適量的阻抗運動,為自己打造結實的 肌肉組成,邁向健康而美好的樂齡人生。 上圖為雞排三明治及優格的營養標示圖,食物重量分別 為 142 公克及 150 公克,看似蛋白質份量十足;請仔 細看蛋白質含量分別僅占 19.3 公克及 6.8 公克。以一位 成年人體重 60 公斤計,每日需攝取 60 ~ 72 公克的蛋 白質。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