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61

球蛋白製劑(阻止身體破壞血小板)、輸 血治療(嚴重出血者)、切除脾臟、可以 增加血小板的藥物等。護理措施採支持 性療法,此外更要注意護理指導,尤其 是精力旺盛的病童,限制他們的身體活 動而不是阻止其參加某些運動,特別是 會有身體碰撞的運動,應該明確說明避 免哪些活動和運動;此外也要避免服用 某些藥物,如:阿斯匹林(會影響血液 凝固),避免造成出血可能性。 過敏性紫斑症 過敏性紫斑症( Henoch-Schönlein purpura; HSP )是兒童中最常見的系統 性小血管炎,但其致病機制尚未完全確 定。由於 HSP 經常伴隨呼吸道感染,因 此各種病毒和細菌病原體都被認為可能 是該疾病的誘因,因為涉及多系統性小 血管,該疾病表現多元,包括:非血小 板減少性紫斑、關節炎/關節痛、腹痛 和腎炎,這些臨床表現可能在數天到數 週內發展,並且可能在呈現順序上有所 不同,平均發病年齡為 6 至 7 歲。 常規血液檢查(例如:全血球計數, 血清化學和尿液分析)的結果是非特異 性的,由於胃腸道出血,病患可能會有 正常色素性貧血;其他結果如:細菌感 染後更可能以白血球增多(白血球計數 > 20,000/mm 3 )和紅血球沉降率( ESR ) 升高為特徵;凝血酶原時間( PT ),部 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時間( PTT )和血小板 計數通常都是正常的。絕大多數病患都 能自行恢復,主要是採支持性護理,包 括充分的液體補充,休息和緩解疼痛症 狀,以降低併發症的風險。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與過敏性紫斑症之相較 疾病名稱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 過敏性紫斑症 致病原因 1. 自體免疫性疾病 2. 與感染可能有關 1. 與感染可能有關 2. 致病機制尚未完全確定 診斷標準 1. 血小板計數 <100,000/microL 2. 正常的全血血球計數 3. 直接抗球蛋白試驗( DAT )呈現陰性 1. 常規血液檢查正常 2. 紅血球沉降率( ESR )升高 3. 凝血時間延長 4. 糞便潛血反應陽性 症狀 1. 容易出血(皮膚黏膜) 2. 容易瘀青 1. 身體出現瘀青 2. 關節炎/關節痛 3. 腹痛 4. 腎炎 治療 1. 免疫球蛋白 2. 類固醇 3. 脾切除 4. 增加血小板藥物 1. 支持性治療 護理措施 * 避免出血 1. 限制活動(避免參加肢體碰撞活動) 2. 注意環境、用物安全(避免粗糙、尖銳物品) 3. 避免使用肛門塞劑、灌腸及測量肛溫等侵入性處置 4. 選擇軟毛牙刷、避免攝取堅硬食物 5. 適時安撫情緒,減少哭泣、用力咳嗽、挖鼻子等動作 * 觀察出血 1. 每日觀察身上有無新增出血點/瘀斑 2. 觀察意識是否突然改變/躁動不安 3. 觀察是否有腸胃道出血情形(糞便及尿液) 21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擁有健康知識‧豐富彩色人生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