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54
vol.154 . 2018 . 9 月 8 專題報導 近幾年來,在臺灣每年約有 15,000 人被診斷罹患大腸直腸癌,為每年新增 病例最多的癌症。每年也約有 5,000 人 因大腸直腸癌死亡。和其他許多癌症相 同,如能早期發現並接受適當的治療, 大腸直腸癌的治癒率很高。然而大腸直 腸癌患者在疾病早期常常沒有特別的症 狀,如在有明顯的腸胃道出血、腸道阻 塞或因嚴重肝臟轉移引起之黃疸⋯等症 狀時才求醫確診,常常已是晚期而無法 治癒。先以糞便潛血檢查找出高風險族 群接受大腸鏡檢,是目前我國推行的大 腸直腸癌篩檢方式。國外的臨床研究也 顯示這是一個有效且符合經濟效益的篩 檢方法,可以減少因大腸直腸癌死亡的 機率。年滿 50 歲且無特殊疾病史及家族 史的人如在糞檢潛血陽性後接受大腸鏡 檢查,約有 4 ∼ 5% 會發現有大腸直腸 癌,有一半的機會會發現息肉。 任何發生在大腸黏膜的突起物, 都可稱做大腸息肉。大腸息肉的種類很 多,並不是所有的息肉將來都會變成大 腸癌而需要切除。臨床上常見的息肉主 要有兩種,一種就是不會有惡性變化的 息肉,以增生性息肉最常見。另一種是 腺性息肉,也就是腺瘤,以後可能會變 成大腸癌,這就是需要切除的息肉。在 做大腸鏡檢查時,醫師會判斷息肉是否 為腺性息肉,以及是否已經有惡性變 化,並決定是否需要切除。 那做完大腸鏡檢查也把息肉切除掉 以後,到底隔多久要再接受下一次大腸 鏡檢查呢?這跟兩個因素相關。首先是 清腸的程度。如果清腸程度不佳,兩成 以上的息肉很有可能被腸道中的糞便遮 蓋,因此應在一年內重做檢查。另一個 因素是息肉的狀態。若大腸鏡檢查發現 有分化異常或是大於 1 公分的腺瘤;或 一次發現 3 個以上的腺瘤,這類病人屬 於高風險,建議一年後再追蹤。若此次 大腸鏡檢只發現 1 ∼ 2 顆不到 1 公分的 小腺瘤並有全部移除,則建議 2 到 3 年 做一次大腸鏡。若檢查無異常,則每 3 到 5 年做一次檢查。大腸鏡為侵入性檢 查,所以若無異常,臨床不需要太過頻 繁的檢查。 「王先生,您這次的清腸狀況很理 想,也只發現一顆小息肉並已經移除 了。別擔心,三年後再來做下一次大腸 鏡吧。」 本院的大腸直腸外科能針對各種大 腸直腸疾患提供各式檢查及治療,包括 大腸鏡檢及息肉切除、傳統開腹手術、 腹腔鏡手術及機器手臂輔助手術,如民 眾有相關問題,歡迎來門診找醫師諮詢。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