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50

情到了第三期,不但平衡感及行走都有 障礙,連過去仰賴的藥效也會出現明顯 起伏變化,有時整個人會突然出現類似 「當機」的現象,步態凝凍,轉彎或進出 電梯都有困難,有時連開口求助也說不 清楚。病患心理上嚴重受挫,甚至出現 憂鬱症,若無家人及社會的支持,情況 將會雪上加霜。這樣的病患在身心上都 需要照顧者「隨時在側」,也因而造成家 庭的沉重負擔。因此,她懇切呼籲政府 正視巴病患者及家庭的困境與需求。 此外,年輕型的巴病患者雖然相對 較少,但他們面臨的人生課題卻更多, 包括:工作、社交、婚姻、養兒育女及 更漫長的病程等,其內心煎熬絕非外人 能體會。然而,目前政府的協助僅針對 晚期患者,其實是不夠的。 民間病友團體耕耘有成 可為政府施 政參考 由於巴病患者的需求十分急迫且明 確,許多以醫護人員及病友所組成的民 間病友團體,多年來已經營出不錯的成 效,這些由病友的真實人生及醫護人員 的長期服務所累積出來的經驗,可作為 政府將巴金森病患納入長照 2.0 的重要參 考。例如: 一、組織病友會 巴金森症雖不會直接致命,但會對 病患及家庭的生活、生涯規劃造成很大的 影響,非常需要病友團體的支持。以「臺 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為例,許多病友患病 初期自怨自艾、甚至封閉自己,加入病友 會之後,便漸漸打開心扉,學習與巴金森 病症共處;辛苦的照顧者之間也有機會互 相交流、鼓舞、訊息互通有無。 吳教授表示,目前病友會都是民間 自發性的組織,希望政府能以公部門的力 量在各地的社區或醫院協助成立病友團 體,方便病友就近參與;在疾病早期,就 讓患者常態互助,定期舉辦團康活動,如 太極拳、舞蹈、合唱、卡拉 OK 、心理諮 商等,從初期就開始介入照顧。 二、設立日間關懷及復健中心 根據「臺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的經 驗,隨著病情變化,患者的照顧需求日 增,無論由家人辭去工作專責照顧,或 是聘請看護照顧,都對家庭經濟產生重 大影響;也間接形成患者的心理負擔, 覺得自己拖累家人。另一種情形是,家 人無力照顧而將病患送往安養院,或是 全天由外籍看護照顧,這容易讓病患有 一種「被遺棄感」,精神上的孤獨感越嚴 重,越容易演變成憂鬱症。 吳瑞美教授認為,目前臺灣已有日 照中心的架構,若能以此模式為巴病患 者建立專屬的日照中心,除了改善以上 現象,積極面更能提供居家無法提供的 照顧。例如:第四期病友需要有規劃的 「體適能中心」,延緩疾病的發展。 三、培訓足夠的巴金森症專業護理師 巴金森症由於病程較長,各種症狀 及長期用的藥副作用較為複雜,經常跨 vol.150 . 2018 . 5 月  6 發燒話題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