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網 NO.150

21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台大醫網 HEALTH NETWORK 失,或許家長是一片好意要安慰孩子或 淡化問題,但也可能讓孩子感覺到,出 現這些負向情緒是不好的,或不應該出 現的,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只願選擇性 地報告好消息,或當挫折來臨時,用沉 默或更退縮的方式回應。有些家長可能 用責怪或數落的方式面對孩子的挫折情 緒,像是「我早就告訴你⋯」、「這樣就 哭了,怎麼這麼沒用」,孩子可能感受到 挫折經驗與情緒是可恥的,未來孩子遇 到困難時,會更加無法忍受挫折,或者 僅為了小小的挫敗而自我否定。 在挫折當下,家長可以試著協助孩 子情緒表達,並適度予以同理,讓孩子 感受到情緒被接納。同理的內容包含: 1. 反映孩子當下的需求(如,我知道你 想要現在就看電視⋯) 2. 反映孩子當下的行為(如,你因為很 傷心,所以只好跟老師說不公平⋯) 3. 描述與命名孩子的情緒,並推測這些 情緒從何而來(如,你說你不想做 了,是因為你很想要表現好,但你又 沒有信心可以做到⋯) 但在反映與描述當下,家長宜維持 不批判、不評價的態度。有的家長可能 會擔心,如果協助孩子表達情緒,是不 是就代表聽任這些洩氣的話自我打擊? 如果同理孩子的情緒,是不是就代表認 同或允許孩子直接放棄或迴避挫折?然 而,孩子的挫敗情緒並不會因為不表達 而消失,這些無法表達出的情緒,可能 反而困住這些孩子,阻礙了他們的前進; 相反地,透過家長的同理,孩子感受到 被瞭解、被支持,當他們的情緒被承接 住,反而能協助他們消化情緒,再繼續 面對挫折與挑戰。 迷思二  已經安慰跟鼓勵孩子了 孩子怎 麼還是無法面對挫折 挫折情緒的處理與調節,可以幫助 孩子平復情緒,但家長卻不能只停留在 情緒安慰的層次,更重要的是要協助孩 子持續面對挫折經驗。有的家長可能有 這樣的經驗,每當孩子有挫折,莫不是 用力鼓舞孩子「加油、你沒問題的、試 試看」,家長發現從一開始的耐著性子, 卻發現孩子還是拒絕面對挑戰,到後來 雙方可能僵持不下,家長只能用硬性要 求或半強迫地要求孩子完成任務。 在孩子退縮或拒絕的當下,家長先 別急著質疑自己鼓勵得不夠,或者懷疑 鼓勵的效用,應該先停下來想想孩子是 否具備解決當下問題的能力?正如孩子 生病時,我們告訴他「要勇敢」,並不能 讓孩子不藥而癒,同樣地,孩子遇到的 困難,並不會在得到家長的鼓勵與情緒 支持後就解決,因為他們依舊缺乏實質 的問題解決技巧。但家長仍不宜直接代 勞或給予正確解答,而應衡量孩子當下 的能力,協助其分析失敗的原因,給予 最小協助,並引導其問題解決。 持續引導孩子思索與嘗試問題解 決方式,除了增進孩子實質的問題解決 能力,也增進孩子對於當下困難的控制 感,減少面對困難時,因不知如何是好 而慌張失措的狀況,同時也讓孩子慢慢 體會到,每一次挫折都是學習與成長的 機會。家長不妨也分享過去相關的挫折 經驗,以及當時跨越挫折經驗的歷程或 方法,相信家長誠實而坦然的分享,現 身說法,更能夠鼓舞孩子。過程中不妨 讓孩子也瞭解到,「錯誤可被接受,也在 意料之中」,避免孩子過於在意結果而不 願放手嘗試,頓失成長的機會。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